2018年2月9日 星期五

政府加強建築結構施工規範,要求越來越嚴格,是完全正確的

其實斷層都有公佈,也都能夠查詢。
但我認為政府加強建築結構施工規範,要求越來越嚴格,是完全正確的,台灣就位在三個板塊的交界處,地震頻繁,沒有地方沒有斷層。
而且設計的箍筋密度與工法都很重要!例如橫向箍筋要彎角135度扣緊,間隔十到十五公分,縱向鋼筋不可太密,也不能太少,搭接處不但要錯開,更要用鋼筋續接器或將其焊好。
這次七星大橋的橋墩有大量箍筋,成功發揮(圍束作用),用外層剝落+柱心不壞,繼續發揮橋柱的作用,讚!
「較多的鋼筋是會提供多一些的韌性沒錯,也會提供一些承載力,但是那是在設計的容許外力之內才可,若是像921那樣的地震來時,外力超過1G(980gal),遠超過設計承載力時,不足補強的鋼筋因產生大變形,吸收了大部份的外來能量(力量*距離=功),在線性範圍內時(即鋼筋降伏前),從原點到降伏點的應力應變圖是成三角形,線以下的面積即是功(能量),而超過降伏點後鋼筋之應力只比降伏應力稍低(可視為近似水平直至破壞),而變形卻大幅增加,則此應力與應變所構成之矩形大面積即是功(即吸收之能量),當然我強調了----人命至上----所以寧願提供時間給人們預警逃跑,而不願瞬間屋倒人死。
簡單說,若房屋設計是抗0.33G是線性範圍內卻是不足補強,若多加鋼筋雖可承受至0.4或0.5G但卻是過量補強,則1G地震力來時不管加不加鋼筋房子都會破壞,但是不足補強的房屋會緩慢的倒,提供多一些時間給住的人逃跑,而過量補強會瞬間倒塌,連逃的時間也沒有,所以若一定要加鋼筋反而加箍筋更有用,而不要加主筋,所以ACI-CODE會希望最大鋼筋比是0.75倍的平衡鋼筋比,而實務上多以0.5倍平衡鋼筋比當設計鋼筋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的抗壓力一般會用3000PSI(210KG/CM2),其抗拉力約是抗壓力之1/10,而鋼筋中拉約2800KG/CM2(抗拉及抗壓大約相同),高拉約4200KG/CM2,所以鋼筋之抗壓力也是混凝土之10餘至20倍,但是若鋼材之慣性力矩(I值)太小,則承受壓力時有挫曲之問題,當然價格也是問題之一,耐火性---鋼骨建築比RC建築要差,有一好沒二好,這只是取捨問題,就像有人會問----那為何不把設計耐震力提高,但提高耐震力的成本是否願意付出?當然像軍事設施或核電設施等因重要性高,較會願意付出高代價,而一般民房在安全與經濟之考量下,會把機率及成本做一個平衡。」
Hao Chuang
5小時
為什麼房子會蓋在斷層上?為什麼政府不公佈斷層位置的資料?為什麼不立法禁止在斷層上蓋房子?這些其實都是無解的問題,或者說正確答案是「施主,這問題要問你自己啊~」
 
早在斷層被發現之前,甚至「斷層」兩個字被發明出來之前,人類就在到處蓋房子了。同時也在實行「土地所有權」這種東西了。房子的出現比斷層被發現更早,土地的「所有權」也是。另外還有一件比斷層更早而且很關鍵的事情是:土地抵押貸款。
 
台灣的房屋貸款裡,房子本身的價值是有限的,而且房子會折舊,三十年以上的房子幾乎都沒有什麼剩餘價值,貸款的主要抵押品是土地。
 
以台灣的現況來說,銀行貸出去的錢裡面,有很大一部份是用土地做抵押的,而土地的價值在於「可以蓋房子」,不能蓋房子的土地價值遠遠比不上能夠蓋房子的「建地」。
 
所以公佈斷層資訊就變成一個棘手的難題,立法禁止更是會引起房屋貸款市場的崩潰。當然,斷層的數量有限,很多土地都沒有斷層經過。但政府一但公佈斷層資訊,那麼銀行的放款就必須重新估價,原本可以貸款一千萬的,現在可能一毛錢也貸不到,而原本已經放出去的貸款,銀行也必須考慮收回,降低額度,或者提高利率。
 
就算我們不管那些倒楣的地主的損失,只考慮銀行好了。一旦面臨這種經營上的重大危機,銀行股價就會產生波動,而投資在銀行業的基金的價值也會波動,然後整個金融市場就會大亂,嚴重的程度大概和美國次貸危機差不多:抵押品的實際價值產生大幅變動,低於原本放款時的估值,引發連鎖反應,造成資本市場的崩潰。
 
所以說,雖然政府都知道斷層在哪裡,但是政府絕對不會「正式公佈」斷層分佈地圖,更絕不會立法限制斷層地帶土地的建築規範,怕的就是經濟崩潰。
 
但是,事實上,斷層在哪裡都是公開的資訊,只要想查都查的到,政府也沒有禁止你查,問題是,你就算查到自己家在斷層上,你會老老實實改建或者拆掉嗎?你會不會假裝不知道把房子賣掉?還是去廟裡拜一拜然後繼續住?甚至連拜拜都懶了就住下去吧?
 
台灣的斷層說多也沒多少,大概就是全世界排名前幾名那樣多而已啦~ 要不要去查?還是蒙著頭當鴕鳥?這問題就要問施主你自己了。
 
#偷偷跟你說台北盆地一大半都不太能住
留言
Minson Lee 對啊,講的好像這些細節的地質資料已經在那邊幾千年了一樣,有很多是近年才透過新的設備和技術探勘出來的,而那裏早就有房子了,所以根本就不是政府為了保護銀行和股價要騙你,是因為以前沒資料,現在有資料了你也早就在那裏了
我還曾經因為工作所以和地質還有地震這個領域的人有交集,就我所知這一直都是土木體系一個相對冷門的領域,走這個基本上你一輩子就是學術研究,然後台灣這幾年是一直在貶低學術領域的價值,然後現在天災一發生,就忽然一大堆專家冒出來在那邊事後諸葛實在是令人大為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