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自己設計核心晶片,自己也做系統軟體,這樣才有競爭力

蘋果公司15年前就開始做自己的CPU/APU研發,購併許多研發人才技術公司,現在是開花結果了。蘋果公司也購併了Intel的5G通訊晶片研發部門,現在跟高通和解而使用高通的5G通訊晶片,也只是過渡計畫,蘋果公司自己來是必然滴。 

自己做CPU/APU有多難?以現在的堆積木式設計法來說,有CAD Tools、IP Libraries廠商與晶圓代工廠的服務,只要肯花錢、人力與時間,其實並不難,難在效能與功耗要比現有市售CPU/APU好,還要好很多,更要與軟體能夠整合完善,才能抵銷研發與生產等前期巨大投資花費,也才能提供使用者不同凡響的體驗,凸顯與其他使用市售CPU/APU產品的不同。而蘋果的系統軟體都是自己做的,所以在這個上面具有其他電腦或手機廠商不能比擬的巨大優勢。 

你看,即使晶片設計能力厲害如三星,蘋果最早的A4/A5晶片其實是三星設計的,現在也放棄自有CPU核心的研發,而改採ARM的CPU架構授權,而華為的海思,一旦美國禁止它使用這些CAD Tools與IP Libraries,它也就葛屁了。

蘋果宣布了M1 Apple Silicon:硬體重要性(重新)甚於軟體
👉 蘋果在昨天公布了Apple自家的處理器M1, 會裝載在未來的Macbook上,正式跟Intel分道揚鑣。雖說這在三個月前就已經是公開消息,但昨天的說明會還是給了一些有趣的細節。
👉 從產品的角度來說,最有趣的地方是「硬體」地位的提升 - 晶片儼然成為蘋果的差異化的要角。
- 蘋果不厭其煩的說明新的M1的Spec,聽起來很厲害:8個CPU核心,8個GPU核心,16核Neural Engine.. 可持續使用18個小時 blah blah...
- Ben Thompson在最近的評論中,稱此為Apple 3.0 - 硬體重要性甚於軟體。在他的觀察,Apple 1.0是軟體甚於硬體 (Steve Jobs剛回歸, OS X on Motorola); Apple 2.0是軟硬整合(iPhone, iTunes)。而昨天,Apple為了一顆晶片開了一個說明會,以硬體的性能作為主要的號召。
- Anandtech 分析,Apple從Intel轉為自己in-house主要是因為性能的提升已達臨界點,可超過Intel 或AMD在同功耗的性能。在過去5年內,Intel在性能上提升了28%,但是同時間內Apple的A14已是A9的3倍!
👉 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說,1-2年內影響有限,但值得觀察其他system house會不會跟進做自己的晶片
- 舉例來說,對TSMC來說,M1可能增加1.5-2%的營收,不無小補,但也不是驚天動地的單 (簡單back of envelope: Apple Macbook一年18Mu shipment, die size ~120mm, 一片晶圓大約$15-20k)
- 但是硬體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不難想像像Google, Microsoft已經著手開發datacenter用的晶片,之後可能也會跟進做consumer端的晶片。像Google為例,他們自己Pixel + Chromebook的量不大,但是他們的ecosytem大,可以授權Android同時賣Android or Chrome OS優化過的晶片,which will be bad news to Intel / pureplay fab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