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就是「回歸正常生活」而已!

大家知道在武漢肺炎疫情之前,流感在台灣平均一年殺死四千五百人嗎?但因為疫情關係,在台灣,流感病毒幾乎已經沒什麼存在感了。
我的所有外國人朋友,除了身處中國者之外,都已經正常生活許久,就是把武漢肺炎當作流感看待,如果有症狀就在家休息,做個快篩確定一下,等快篩陰性就回去上班。(也有很多人是重複感染的,不過都無大礙。)
所以,打過疫苗,尤其是第三劑加強劑的大家,被突破感染的可能性很低,尤其變成重症的機率在60歲以下的人身上更低,幾近不發生,請大家不要過度憂慮,就戴口罩、勤洗手,安心正常度日。

---

前副總統陳建仁特別撰文說明
過去:
我們選擇不封城 / 不普篩
應用智慧科技來精準疫調
達到非常好的防疫成效
現在:
1. 持續推升疫苗覆蓋率
2. 備足快篩試劑
3. 備足口服藥物
4. 確保重症與死亡減至最少
做好這些:
就是「回歸正常生活」而已!
《Omicron橫掃全球下的國際疫情》
COVID-19大流行促使全球醫藥科技突飛猛進,在很短的時間內,研發量產診斷試劑、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在這段期間,COVID-19病原體SARS-CoV-2,也不斷在快速演化,找尋自己的生命出路。人類與病毒之間的競賽,是瞬息萬變的,防疫措施也必須隨時檢討、與時俱進。
Omicron變異株於2021年底在南非出現後,夾著極高的感染力和極低的重症率,橫掃世界各國,導致疫情大幅變化,2022年3月下旬,台灣開始Omicron變異株的社區擴散。到了四月下旬,台灣和世界上十個主要國家的疫情有何差異呢?
圖1是11個國家的2022年1月1日至4月22日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每天新確診人數的7天滾動平均數,台灣的每天新確診率,從1月1日的每百萬人1人,增至4月22日的每百萬人口91人,特別是在三月中旬以後,呈現明顯的指數增加。但是,在這段期間,台灣的每百萬人口每天新確診人數,仍比其他十國低很多。這十個國家都已經越過感染高峰,英國、加拿大、澳洲、美國、法國的高峰都在1月份,最高每百萬人口每天新確診人數,分別為2682人、1088人、4235人、2426人、5437人;日本、新加坡的高峰都在2月份,最高每百萬人口每天新確診人數,分別為750人、3360人;紐西蘭、南韓、德國的高峰都在3月份,最高每百萬人口每天新確診人數,分別為4297人、7894人、2998人。
圖2是11個國家在2022年4月22日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每天新確診人數的7天滾動平均數,台灣是每百萬人口91人,遠低於其他十個國家的145-1720人。
圖3是11個國家截至2022年4月22日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累積確診人數,台灣是每百萬人口1,974人,遠低於其他十個國家的60,089-418,531人。
圖4是11個國家的2022年1月1日至4月22日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每天新死亡人數的7天滾動平均數,台灣的每天新死亡率,從1月1日的每百萬人口小於0.01人,增至4月22日的每百萬人口0.01人。在這段期間,台灣的每百萬人口每天新死亡人數,遠比其他十國低很多,這十個國家每百萬人口每天新死亡人數,都曾高達1人以上。
圖5是11個國家在2022年4月22日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每天新死亡人數的7天滾動平均數,台灣是每百萬人口0.01人,遠低於其他十個國家的0.35-4.1人。
圖6是11個國家截至2022年4月22日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累積死亡人數,台灣是每百萬人口36人,遠低於其他十個國家的122-2,977人。
圖7是11個國家截至2022年4月15日的每十萬人口估計累積超額全死因死亡人數,紐西蘭、台灣、澳洲都是負值,分別是每十萬人口-37人、-23人、-14人,遠低於其他七個國家的25-352人。換句話說,在COVID-19疫情期間,多數國家的全死因死亡率,都大於非疫情期間,例外就是紐西蘭、台灣、澳洲。
在台灣,我們既不封城,也不普篩,而是應用智慧科技、大數據、電子圍籬,來強化「精準疫調匡列」、「嚴謹檢疫隔離」、「維持衛生習慣」等措施,在2020年維持相當長期的零確診,以及全球少見的GDP正成長。
由於國際疫苗採購受阻與供應延遲,而國內疫苗研發時程較長,再加上AZ疫苗不良反應被誇大報導,使臺灣的疫苗接種覆蓋率,到了2021年6月1日只有1.3%。幸好有日本、美國、立陶宛、波蘭、斯洛伐克、捷克先後捐贈900萬劑疫苗,政府與民間基金會採購疫苗又陸續抵達台灣,加上萬華爆發Alpha變異株疫情,民眾施打意願回升,在2021年底的第一、二劑疫苗覆蓋率,已趕上歐美國家。目前台灣仍有相當多打完兩劑疫苗,尚未達到可以接種第三劑疫苗時間的民眾。因此除了繼續提升疫苗覆蓋率而外,仍須採購足量的快篩試劑和口服抗病毒藥物,公平分配至基層醫療院所,採行因應Omicron變異株傳染特性的全新防疫措施,來確保重症與

---

【大船轉彎,小心為上】
居家隔離改為「三隔四篩(3+4)、重點疫調、主動通報」實際的考量,是地方政府防疫量能,和很多人心裡明白卻不敢講的經濟因素。
這個改變,標誌著臺灣防疫戰略目標的轉型:從防止感染,轉型為聚焦防範死亡與重症。
因大量匡列隔離帶來的地方政府行政壓力及經濟影響會降低,也可以更集中醫療資源,聚焦在確診者的照護(尤其是高危險群)。
但仍然需要小心注意,未施打疫苗者的仍有較高重症、死亡率,會是潛藏的危機,醫療體系的量能仍有可能被大量案例衝擊,以及Omicron感染者的長期追蹤(long-covid的研究)。
原本的疫調標準,平均1個確診者會匡列超過10人。就算以簡化過後的「重點疫調」來估算,一個確診者可能至少還是要匡列5人(以平均2同住、3同事或同學計算)
以台北市而言,現在疫情規模大約單日1千人確診。若疫情規模擴大一倍,到單日2千人確診時,原本疫調,每日會新增匡列2萬人隔離。改重點疫調也會每日新增1萬人隔離
若居隔天數是10天,每天新增2萬人,同一時間可能會有20萬人隔離中。每天新增1萬人,也會有10萬人隔離中。
以全國而言,單日確診1萬人時,若按原本疫調匡列標準,至少每天新增10萬人居家隔離,隔離10天,就是同時100萬人居隔。
就算改成重點疫調,也可能達到同一時間50萬人居隔的規模。對於勞動力會是很大的減損。
如果全國各縣市政府,每天除了處理1萬個確診,還要通知5萬人隔離,公務員連電話都打不完。若其中三分之一沒辦法一人一室,至少需要16萬多間防疫旅館。各縣市肯定無法負荷。
新標準會不會太寬鬆?有些人覺得太衝了。不過,新北市(藍)和臺北市(白)都公開表示過類似「3+4還是要居隔,還是很難做。希望以篩代隔」的態度。顯然是認為行政負擔還是過大,似乎隱含著希望更寬鬆的方向。
這是平衡各方需求後,尋找出的方向,不代表一定是真理。執行的結果,必須依照實證結果做調整修正。
但現實是,連資源最豐富的首都,市長柯文哲都在議會坦言,現在這套不改玩不下去。
如果不要案例上升這麼快呢?就要採取更嚴格措施切斷傳播,例如升三級或封城。
但中國的經驗告訴全世界,封城也不一定有用。經濟損失可能遠超過醫療支出,餓死的可能比病死多。原本自傲是中國最進步、最富裕的上海,也被封城搞得天下大亂。
現在的主流株Omicron,重症死亡率約0.5%。相較之下,升三級或封城的社會成本相當高。
但我們必須注意,目前台灣還有15%的65歲以上老人,以及22%的75歲以上老人,是「一劑疫苗都沒打」完全沒有保護力。
相較於美國,65歲以上有超過95%至少打過一劑,90%完整接種;75歲以上有85%完整接種。台灣高齡銀髮族的疫苗施打率,是令人擔心的。
醫療的能量,從行政通知和居隔管理釋放後,可以更聚焦在確診者的照護。而公衛的推廣,如何積極提升民眾接種疫苗比率,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目標。
如何確保未打疫苗的高危險群的健康?如何避免住院、重症過多,超過醫療體系量能?這是政府必須思考的課題。
許多民眾也擔心,Omicron症狀雖絕大多數輕微,但是否會有長期後遺症?尤其是孩童染疫,長期而言如何?也有待政府投入資源積極研究。
我還是主張,現在的防疫目標應該是「重症降到最少、輕症有效控管、社會正常運作、全民維持生活」。
目前的政策,是往正確的方向。但在執行細節上,必須讓地方政府趕快跟上腳步,也要詳細溝通讓人民被說服。
大船轉彎,小心為上。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

輪到你打疫苗就去打,打疫苗所得到的好處,遠大於其不良副作用的風險。

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保持個人良好衛生習慣,如此一來,就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而且我們已經這樣做了兩年了,成效卓著,我們繼續這樣好好做下去,很難嗎?

《Nature medicine》沒打疫苗和打疫苗的個體,感染原始株、Delta、Omicron後的病毒量
被感染者以飛沫或氣膠方式排出的傳染性病毒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SARS-CoV-2的傳播。
藉由qRT-PCR測量的RNA病毒量在傳染性的代表性較弱。
研究傳染性病毒量的動力學,對於了解不同SARS-CoV-2變種傳播能力背後的機制、以及接種疫苗對傳播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這讓我們能引導公衛措施。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對SARS-CoV-2感染者在出現症狀的頭五天內的傳染性病毒量進行量化,藉由體外培養分析了沒打疫苗、打疫苗的個體,在感染原始株、Delta、Omicron後的狀況。
與沒打疫苗感染Delta者相比,沒打疫苗感染原始株者傳染性病毒量較低。
★與沒打疫苗者相比,完全接種疫苗但被Delta突破感染者的傳染性病毒量顯著降低。
★★★而在Omicron的突破病例中,與沒打疫苗者相比,只有在打了加強劑(第三劑)的個體中觀察到傳染性病毒量降低。
此外,與完全接種疫苗的Delta(突破)感染者相比,完全接種疫苗的Omicron(突破)感染者的傳染性病毒量較低,顯示Omicron的高傳染性是增加傳染性病毒量之外的其他機制。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疫苗可能會降低傳播風險。
除了降低個人重症風險之外,還對公共衛生有益處。★
---
這篇舊聞 https://pse.is/45pct6 懶得全翻了
《戴口罩的另一個理由–減輕COVID的病症》
口罩可以★減少你吸入的病毒量,可能會降低你重症的機率★
文章內引用的案例對照
2020年2月鑽石公主號上有634人陽性,有18%無症狀。
2020年3月阿根廷郵輪128人陽性,81%無症狀。
關鍵差別在於阿根廷郵輪發現第一個確診就向所有乘客發口罩,並向工作人員發送N95。
2020年俄勒岡州要求工人戴口罩的海鮮工廠確診124人,95%無症狀。
2020年阿肯色州要求工人戴口罩的雞加工廠確診481人,95%無症狀。
---
打第三劑即使被Omicron突破感染,仍可以降低五倍排出的病毒量
減少吸入的病毒量可能會降低重症的機率
傳染者減少排出的病毒量可能會降低被傳染者重症的機率
確診跟沒確診不是1跟0,確診還有分輕症重症。
---
Infectious viral load in unvaccinated and vaccinated individuals infected with ancestral, Delta or Omicron SARS-CoV-2 - Nature Medicine
NATURE.COM
Infectious viral load in unvaccinated and vaccinated individuals infected with ancestral, Delta or Omicron SARS-CoV-2 - Nature Medicine
The infectious viral load of SARS-CoV-2 Omicron is lower than that of Delta in symptomatic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of recipients of two doses of a COVID-19 vaccine, suggesting that the higher transmission of Omicron is not linked to higher infectious viral load.

---

那些不打疫苗的人,面對omicron 變種病毒,死亡率是很高的。

Asia’s outbreaks show that Omicron is deadly in unvaccinated people
ECONOMIST.COM
Asia’s outbreaks show that Omicron is deadly in unvaccinated people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台灣社交距離APP

 這是台灣社交距離APP 的原理,其技術是來自Apple與Google:

。COVID-19暴露通知,使用手機之低功耗藍牙功能
。需事先確定明確的用戶同意
。不收集或使用手機中的位置數據
。藍牙訊號傳輸經過密鑰加密,也不會洩露用戶身份或位置
。由用戶控制他們想要共享的所有數據,以及決定是否共享數據
。檢測結果呈陽性(確診)的人不會被其他用戶、Google或Apple識別
。僅用於公共衛生當局的暴露通知
。使用於COVID-19大流行疫情管理
。Android手機與iPhone手機均可使用
請大家放心下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