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就有實用化的蜂群技術,高雄燈會用無人機做燈光秀,大家可以去搜尋一下。至於配備輪轉式投彈裝置的大型軍用無人機,生產台廠更是早就證實出貨給波蘭客戶近千台了,至於波蘭客戶要交給誰,就不知道了。這兩個技術的整合,更是簡單無比,有訂單就可以立即交貨。
如果燈光秀中各無人機是使用既定的飛行軌跡來做,那麼就會無法適應變化(例如一陣怪風吹過,有隻老鷹發動攻擊,某架無人機的旋翼或電池或控制器故障等,就會掉一堆下來),那這就不能叫做蜂群技術了。因為所謂蜂群技術就是要各無人機都能自主適應變化以及互相協調來完成任務(例如排位1的無人機被擊落或故障,排位之後的無人機就會自動接續其任務,然後以此類推)。
所以,蜂群技術中的編隊演算法,用在燈光秀與協同攻擊,其實都是一樣的,因為現場的風勢,每一架無人機的飛行狀況每次都不同,這種蜂群技術本來每一部無人機都要能自主適應並做出即時反應,維持自己在蜂群中的位置又不互撞。因此,讓它們往目標區飛行,然後分散分組輪流對於各種目標物投彈或直接撞擊,這比起要他們編隊做各種燈光秀還要配合音樂節拍,其實是容易多了。
當然,實用的軍用蜂群無人機導控技術,除了上述的(1)自主適應、(2)自動協同、(3)任務導向的編隊飛行與任務分配協同互補功能之外,還至少要有(4)能自動迴避障礙物的超低空樹梢下建築間追沿地形地貌自主飛行功能(若只是傻傻的編隊直接飛往目標區,那就等著被敵人雷達發現與用機砲殲滅)。
蜂群無人機,如果是用人工或中控電腦遙控長機來導向與飛行,而其他自動跟隨與編隊,所謂半自主飛行並不太實用的原因很多,第一是遠程人工與電腦很難對於現場狀況(例如遭到敵火掃射,例如出現原未知的障礙物,例如倒塌電塔/樹木/卡車等)而做到即時因應作為,很容易發生碰撞失誤導致任務失敗,第二是影音傳輸的遠程通訊與中繼頻寬實在要求太高,在戰場上很難辦到,第三是遠程操控無人機很容易使用大功率全波段無線電發射裝置(所謂干擾器)來蓋台反制,被干擾的無人機,如果不是能自主飛行的,通通會像下雨般被擊落。(但如果是用蜂群無人機來做飽和式突擊不怕反擊砲火擊毀部分,或以無人機作為誘餌引誘防空雷達暴露位置好讓反輻射飛彈對其攻擊,那又是另一回事。)
還有,軍用蜂群無人機更需要(5)目標影像辨識與鎖定功能,以協同攻擊與追擊那些會移動與有掩蔽及有反制能力的目標,以求最大的攻擊效果。例如如果在目標區辨識出一列快速前進裝有反應裝甲的坦克車隊,那協同後的無人機攻擊順序,就應該是最前的坦克兩發(甚至三發以確定擊毀),最後的坦克兩發,再來是鎖定遭受攻擊後四散奔逃的其餘坦克加以擊毀。如果同時辨識出通訊指揮車或防空雷達車,那它的攻擊順序就該被排在最前面,以此類推。
好在我們的中科院在(4)與(5)都有多年的研究,而把這些都整合進來,是很可行的,只需要台灣再投入資源與時間,還有戰場的實地驗證,應該大有可為。
最後,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些演算法並不簡單,尤其要達到即時反應,所需的計算能力絕對不低,還要不耗電,需要的處理器晶片會是使用先進製程的,所以美國才會急著斬斷口國先進製程晶片的製造能力。而早在去年的3月1日起,台積電就不再為俄國兩大軍工晶片設計商製造晶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