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榮耀歸於烏克蘭🇺🇦!烏克蘭🇺🇦加油!

「恕我無法支撐」粉專所寫本文之分析與建議得太好了!推薦!
總之,榮耀歸於烏克蘭🇺🇦!烏克蘭🇺🇦加油!
可能是地圖和顯示的文字是「 Defence Intelligence BELARUS CENTRAL MD GROUPING Chemihiv Russian RussianAdvance Advance Kon o Advance WEST GROUPING Sumy Warning Russian Strikes Zhylamyr WESTERN MILITARY DISTRICT atiep purpases dicatora N baken the bau"daries, peltical slabus place names Vinnybaya Kharkdi Cherkasy Russian attacks and troop locations Poltaya UKRAINE TRANSNISTRIA ¡Dispuind Turrilary| Kropy nytaki Dripro MOL MOLDOVA DOVA Luharak Zaporizharhia DONBAS Danetak Mykola RUSSIA SIA Cdesa Melitapal Kakhowa Mariupol Berdyans 01/03/2022 2022 UTHERN MD GROUPING Ses Azou BLACKSEA SEA SOUTHERNMD MD &AIRBORNE GROUPING SOUTHERN กมหปา Shal Sevastopel DISTRICT CRIMEANPENINSULA emitory 」的圖像
戰爭第一週快要結束了,最危險的時刻可能即將到來。
在前三天戰鬥後,莫斯科曾提出第一次的談判邀請,基輔方面不予理會。當時烏克蘭公布的俄軍陣亡數約 3500 人。到了第四天戰鬥結束,烏克蘭公布的俄軍陣亡數約 4300 人,莫斯科再度提出談判邀請,隨後雙方在白俄羅斯境內展開會談。
儘管全世界都知道會不歡而散,雙方卻都藉會談為各自爭取時間。烏克蘭爭取的,是接收全世界廣大援助的時間,國際援助必須送達前線才有意義。俄羅斯爭取的,是調度部隊增援前線的時間,因為目前投入兵力攻不下重要據點,非得要增援不可。
|短期斡旋爭取第一週關鍵時間
烏克蘭西部只有零星俄軍空襲,但是要短時間調集龐大物資再送到前線不容易,國際物資雖多,卻恐怕看得到用不到。幾個北約成員國決定移交總數 70 多架的戰機,消息雖然振奮,卻也隱隱透露烏克蘭空中武力已經所剩無幾、必須盡快為烏軍補血的可能性。
俄軍需要時間調度,也可以從傷亡人數銳減找原因。俄軍應該是前三天猛攻未有重大戰果,第四天許多部隊轉為戰鬥偵查,試探但不硬拚。同一時間,普丁宣佈核威懾部隊轉入特別作戰執勤模式,這是為了用核威懾力量牽制北約正規軍隊,將原本主要負責防範的傳統部隊掉入烏克蘭戰場。
普丁當然知道使用核武意味著世界核子大戰,所以不能輕易動用,但入侵烏克蘭戰況不佳促使普丁將危機升級。俄軍核威懾是一連串的,在開戰前就已經有大規模核武演習,普丁還邀請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一同視察。隨後不久,白俄羅斯通過修憲公投,廢除非核武國家地位,俄軍核威懾部隊幾乎同時動作,目的就是嚇阻北約介入。美國國務院在 27 日建議美國公民立即離開俄羅斯,證明西方清楚理解俄羅斯的敵意。
目前為止,短期優勢在先手攻擊的俄羅斯一方,長期天時地利人和在烏克蘭一方。俄軍想要強襲基輔,就必須越過烏克蘭-白俄羅斯邊境的平斯克沼澤地,這必須在乾冷天氣下進行,否則坦克會深陷泥濘土壤之中。美國先前預測天氣轉暖會讓機械化部隊無法大規模入侵,因此俄軍有三月底前侵略的時間壓力,否則幾乎不可能拿下基輔。
這也可以給台海局勢做參考,普通人不知道台海「黑水溝」的凶險,一年之中適合渡海作戰的日子不多。何況隔海大規模補給比陸地難很多,岸上還有台灣軍隊以逸待勞。烏俄國土接壤,俄軍都得為了建立補給線而傷透腦筋,解放軍更不會輕易讓自己葬身魚腹,或是讓自己上岸後彈盡援絕被台灣人打死。
|時間壓力,俄軍短期內變得更具危險性
俄軍低估了最近四年拼命補強國防力量的烏軍,也高估了自身傳統武力的妥善率。俄軍在最初 12 小時內奪取制空權失敗,接著在各面戰場遭遇士氣高昂的烏軍。禁止傷害平民與現代化大城市的複雜環境對突擊部隊的阻礙之大,可能超出俄軍的事前規劃。全球制裁封鎖接踵而來,更有利烏軍補給、不利俄軍長期作戰。
除非有辦法長時間圍困或者投入大規模毀滅武器,否則任何軍隊遇到 300 萬人口的基輔或是 140 萬人口的哈爾科夫,在全民動員、滿佈水泥叢林的情況下,幾乎是無計可施。俄軍只有在南面黑海戰場比較強勢,俄軍部隊突進到紮波羅熱地域,卻也讓烏軍奪回赫爾松與梅利托波爾。至於烏克蘭佈有重兵或固守城市的基輔、哈爾科夫、頓巴斯前線,俄軍可說沒有完成任何重大目標。
北約情資披露出莫斯科理想狀況是 72 小時內擊破烏軍指揮中樞、迫降基輔當局、建立傀儡政權,但是短期決勝的野心被士氣高昂的所有烏克蘭人給破壞。後續縱深作戰也因為推進速度慢、無法拿下大城市確保補給線安穩,使得俄軍越打越深陷泥淖。
烏克蘭最大的武器是民心,但拿在手裡的武器也有學問。刺針、標槍等不需指管的單兵作戰武器,讓俄軍已經很難打敗一兩個部隊就迫降整座城市。莫斯科如果不願意退讓,就只能升級戰火,對基輔與哈爾科夫使用殺傷力更大的重武器,摧毀駐守烏軍以推進戰線。
戰爭第一週快結束,最危險的時刻可能就要到來。
撐過這一段黑暗,烏克蘭或許就能轉危為安。
|各方交鋒的下一步?
雖然俄軍昨日攻勢一度減緩,但美軍持續示警俄軍為侵烏集結的兵力仍有約 1/4 至 1/3 未投入戰場。現在美國衛星拍到俄國調集大軍準備下一波攻勢,長達 64 公里車隊正開往基輔。依照美軍評估,俄軍擁有「絕對數量」能壓垮基輔守軍。
正因為知道情況危急,澤倫斯基持續發揮他的媒體天才,持續將烏克蘭問題國際化。烏軍和烏克蘭人民的英勇抵禦,讓基輔換到國際同情,歐盟已經接受烏克蘭遞交的加入申請,瑞典 80 年來第一次提供軍火給戰爭中國家,中立國瑞士也加入對俄制裁。全世界民主國家紛紛提供援助和志願參戰,就連原先堅持綏靖的德國都破天荒改寫二戰以來的國防外交政策。
綏靖姑息已經不合時宜,各國都必須拋開戰略模糊,不再逃避,面對險峻的現實。
雖然北約堅守集體防衛底線不派出正規軍隊,但是為了幫助烏軍保有空優,北約成員國不僅急著要移交戰機,波蘭還直接開放烏軍從波蘭境內起飛作戰,以免烏國境內起降困難。
對於西方的動作,俄軍以核威懾部隊嚇阻北約,不讓其「越過底線」出兵。俄軍同時也調動遠東部隊調防往歐亞邊界的阿斯特拉罕進行演習,恫嚇積極介入的土耳其與喬治亞。土耳其提供有殺傷力的無人機給烏軍,也確認會執行封鎖黑海的工作,其對烏克蘭局勢的焦慮程度恐怕不下波蘭、立陶宛。
如今俄軍的勝算,取決於「阻止西方軍事物資送達」。
俄軍與白俄軍對利沃夫和日托米爾(位於烏克蘭西半部兩座城市)的空襲,目的就是讓援助不能東進基輔、哈爾科夫等地。阻止西方補給,俄軍才有足夠時間摧毀烏軍,否則就是俄軍後繼無力,俄羅斯被制裁大放血至戰敗。
西方也很清楚,所以波蘭才會挺而走線,大打戰爭擦邊球。相較於防衛性的刺針、標槍飛彈,蘇愷 25 和米格 29 根本是攻擊武力,而且波蘭還提供境內軍事基地,跟正式參戰的區別只在於有沒有正式宣戰。波蘭、立陶宛等國至今克制不宣戰,只是因為北約的集體防衛底線不能打破,否則就是世界大戰。
從提供軍事顧問、移交大量軍火,到開放軍事基地、實施大規模制裁,事到如今北約與歐盟已經離開戰一步之遙,西方正處在「必須支持烏克蘭」但「不能逼俄羅斯採取極端舉動」的艱困處境。如今各方都挺著時間壓力向前,將對方勢力驅逐消滅的最後機會可能很快到來。
|軟實力雖好,但無法取代硬實力
烏克蘭人的英勇,打破俄羅斯三天拿下基輔的美夢,但面對亟欲消滅烏軍作戰力量的俄軍,烏克蘭還必須苦撐幾天直到西方援助到來,接著,還得持續作戰將敵人驅逐出去。
天助自助者,烏克蘭的自救贏得全世界的尊敬,連中立國跟原本姑息的德國都動起來支援。但俄羅斯的侵略野心會如此膨脹,實在是德國為首的姑息主義所致。德國軍力薄弱、避戰固然是二戰的歷史遺留,但過度迷信經濟利益、沉浸在軟實力與外交協商的美好泡泡中,已經導致許多烏克蘭軍民傷亡、近百萬平民逃離家園。
德國一味姑息俄國、諂媚中國,拖著歐盟綏靖中俄,終究逃不過應該面對的現實。歷史仇恨種下惡因,蘇聯再讓烏俄的恩怨發芽,而聯邦德國為其澆水、中國為其施肥,苦果卻是東歐各國與烏克蘭去承擔。
台灣必須深刻理解,作為民主社會與中等國家,最適當的辦法是發展防衛性武力。但防衛性武力不代表坐以待斃,應該學習烏克蘭的經驗,枕戈待旦抵禦外敵。
軟實力雖好,但無法取代硬實力。台灣前幾年迷信軟實力,甚至在馬英九時代兩岸一家親最高峰,有太多人自以為台灣經驗可以帶動中國民主化,這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真正善用軟實力,應該是學習原本看似詼諧逗趣的澤倫斯基,用媒體拓展外交、爭取援助,讓軟實力與硬實力互相增幅,發揮更大的力量。
烏克蘭的經驗,彷彿是未來台海戰爭的預演。原本被歐盟、北約拒之門外的前線國家,如今是兩大組織最重視的存在。許多評論都說,台灣擁有海峽天塹,更難被中國軍隊侵略,但那前提是國防健壯、經濟強大、外交關係緊密而有力量才對。
正如歐洲安全的基石是北約,西太平洋安全的基石則是美日同盟。幸好台灣與美日關係在這幾年快速深化,這次烏克蘭危機,美國竟然特地派跨黨派卸任國安高層組特使團來台,表示美國十分重視台灣的戰略地位。
然而烏克蘭從西方口頭支持到獲得具體支援,歷程之艱辛、代價之高昂,我們都應當引以為鑒。我們不能只將國家安危建立在他人的善意,忽視國際局勢的詭譎。善意必須有務實的手段,就像烏克蘭過去四年整軍經武,積極接觸北約歐盟,更在複雜局勢之間,向中國、日本尋求外交突破口。台灣得學學這份苦心孤詣,為將來的國家建構及早做準備。
別忘記,烏克蘭是個普遍受到承認的國家,而我們還不是。我們不可能僅憑孤軍作戰,就能在衛國戰爭中穩操勝券。要爭取外交支持,國際關係與國家地位的重要性極高,國民更必須團結向全世界展現決心與武德。
烏克蘭是一個良好的典範,有為者亦若是。衷心祝福英勇的烏克蘭人度過難關,迎來最終的勝利!
---
歐盟外長波瑞爾投書台灣媒體:【強權絕非公理 不義之戰必敗】
【歐盟外長波瑞爾投書:強權絕非公理 不義之戰必敗】
俄羅斯—一個核武強權—攻擊入侵了一個不具威脅也不挑釁的和平民主鄰國。[…] 普廷的作為不僅嚴重違反國際法,更復辟強權即公理的「叢林法則」。他的目標不僅是烏克蘭,而是歐洲乃至全體國際秩序。
歐盟和合作夥伴已針對俄國領導階層、菁英和由克林姆林宮掌控的經濟策略產業,實施大規模制裁。[…] 我們和國際盟友美、加、英、日、韓、澳立場一致。我們也看到台灣在內的眾多全球夥伴,群起捍衛烏國領土與主權。面對俄國對一自由主權國家發動攻擊,我們齊心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台灣人民對於活在威脅恫嚇的陰影下是何般滋味,很不幸地是再熟悉不過了。他們勢必可以理解烏克蘭人民的處境。因此我們相當感謝台灣,連同其他理念相近夥伴,對於在歐洲的侵略與戰爭表達清楚的反對立場。
因著烏克蘭的戰事,世界將不再一樣。此刻,我們比過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團結社會與盟友,在信任、正義和自由的基礎上建設我們的未來。現在是時候站起來發聲。強權不是公理,以前不是,將來也不會是。
【HRVP op-ed - Might makes not right, unjust wars are doomed to be lost】
Russia, a major nuclear power, has attacked and invaded a peaceful and democratic neighbouring country, which posed no threat to it, nor provoked it. […] What President Putin is doing is not only a grave vio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 We see the return of the “law of the jungle” where might makes right. The target is not only Ukraine, but the security of Europe and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rules-based order, based on the UN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EU and its partners have already imposed massive sanctions on Russia that target its leaders and elites and strategic sectors of the Kremlin-run economy. […] We also see many of our partn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rallying to protect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sovereignty of Ukraine, including our friends in Taiwan. We stand together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in the face of Russia’s horrifying attack on a free and sovereign country.
The Taiwanese people unfortunately know all too well what it is like to live under the shadow of threats and intimidation. They can surely begin to understand what the people of Ukraine are going through. We are therefore grateful to see that Taiwan, together with all of our like-minded partners, is taking a clear stance against aggression and war in Europe.
With this war on Ukraine, the world will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It is now, more than ever, the time for societies and alliances to come together to build our future on trust, justice and freedom. It is the moment to stand up and to speak out. Might does not make right. Never did. Never will.
Full article in English published on Taipei Times (🔗 in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