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接受「你怎麼拿單一因素去跟出生率討論關聯」這種指教,因為這正好凸顯「拿單一因素去討論出生率」很奇怪。
想說來整理一下幾個常被提及跟出生率有關的統計資料,然後我個人又覺得縣市資料本身變異性就很大,例如新北市城鄉差距太大了,取平均值很怪。
由於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庫沒有鄉鎮市區資料,所以一開始我還去各縣市政府主計處資料庫找,第一個是臺北市,不愧是首都,資料很完整。然後到第二個新北市我就吐了,主計處資料很多沒有次級行政區不說,新北市還把全市分成10個「統計區」,我就奇怪了你資料就是從各區彙整來的,為何不公布行政區資料?
後來做到桃園、臺中時我就想放棄了。轉念一想,怎麼可能沒有完整的資料?於是我就用新北市給我的靈感去搜尋「最小統計區」,結果竟然找到了「內政部社會經濟資料服務平台」,裡面真的跟寶山一樣,光是公開資料就很多了,而且還可以篩選分析層級,直接抓出全國368個鄉鎮市區的資料。值得讚許!
我用的資料多數是2019年(民國108年),稅務資料則是2018年的。其中「20-39歲持有房屋人口百分比」是2019年8月的資料,而且他和一般統計所稱「自有住宅率」的計算方式不同,自有住宅率會連直系血親一起算進去,所以常常是85%以上。但這筆資料只計算個人是否擁有房屋。
然後「醫療與護產機構病床數」是「醫療機構」與「護產機構」兩筆資料合併計算。至於「平均所得稅額」則是該鄉鎮市區所得稅額總數除以納稅單位。
一開始我只以「女性教育程度」去跑資料,後來考量育齡婦女的定義是15至49歲,所以我就抓得更嚴格一些,取34歲以下女性(下一個區間是35至44歲),左上方黃色散點圖就是結果。34歲以下女性學歷在大專以上的比例,與粗出生率之間是負相關。大專以上學歷比例愈高,粗出生率愈低。
右上方綠色散點圖則是「20至39歲持有房屋人口比例」與粗出生率的關係。左下方紅色散點圖則是「醫療與護產機構病床數」與粗出生率的關係。而右下藍色散點圖是「平均所得稅額」與粗出生率之間的關係。
包含女性教育程度在內,所有因素和粗出生率之間的關係在我看來我都很薄弱。要去論斷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可能需要提出更強力的證據。
於是我就好奇,粗出生率最高的前十名到底是哪些地方?
下半部的表列出前11名,但有個地方我還以為是我資料key錯了,再三確認沒錯之後,我覺得這是離群值,就是「連江縣東引鄉」。東引鄉的粗出生率全國第二高,達千分之16.3,可是東引鄉女性34歲以下大專學歷以上的比例竟然高達81.3%,比全國平均值74.8%還要高出不少,可是其他9名的比例都比全國平均值低非常多。
此外,東引鄉的平均所得稅額達102萬,也比全國平均值94.3萬還高。雖說連江縣每年的平均所得稅額都很高(2017年有99萬),但北竿鄉的粗出生率千分之9.6、南竿鄉10.9、莒光鄉10.4,東引鄉真的太特別了。
另外20至39歲持有房屋人口百分比,東引雖說和全國平均值15.7%相去不遠,但其他9名跟全國平均值相比就差太多了。年輕人沒房就不願意生小孩嗎?從出生率前10名來看好像也不太對。
順帶一提,年輕人擁房率前5名分別是新竹縣竹北市30.9%,粗出生率千分之10.4;新北市林口區25.1%,粗出生率8.6;高雄市楠梓區25.1%,粗出生率8.7;臺南市善化區25.1%,粗出生率7.9;新竹市東區24.4%,粗出生率8.8。全國平均粗出生率則是千分之7.5。
咦?這樣看來年輕人擁房率愈高出生率也比全國平均值還高呀?我認為沒有這麼單純。上述這些地方都是近年興起的市鎮,而且都跟「園區」有點關係。這些地方的年輕人之所以能夠工作、置產、生育,其脈絡無法推及全國。
照某些人的邏輯,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房價夠低嗎?還是因為他們的環境,包含經濟能力、家庭與配偶之間的價值觀適合生育呢?
那麼扣除東引鄉,把第11名屏東縣泰武鄉算進前10名,眼尖的人應該都看出來了。但這能給出什麼有意義的政策建議?沒有,什麼都沒有。這只是客觀事實而已,對於「提高生育率」無法提供任何政策建議。
抱持「男人有房有車有錢就有人要幫你生」這種價值觀的人或家庭,或許不論性別還真的比較願意生,而生了孩子之後大概也是延續這種價值觀吧。
然後也沒好到哪裡去的版本就是把性別噁爛印象去掉,「有房有車有錢就有人願意生」,我也不覺得比較...有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