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無人駕駛公車撞死人,誰來負責?


「傳統的汽車其實是有兩個主動的因素和兩個被動的因素在推動它整個往前走。另外一方面來講,他們也受了很多的約束:
成本的約束。開一個模具很多錢,做一個實驗驗證需要花很多的錢,這些錢分攤不了,你老迭代,錢掙不回來,就賠本了。
法規。有時候也是一個限制因素,其實現在法規的規定,有時候規定得非常細。前兩天我們想做一個比較創新一點的燈的設計,第N 輛車燈上要做一些比較特殊的設計,最主要的限制就是法規,法規規定燈在某一個維度上只能有一次變化,那好的造型就做不了。
機械實驗週期。它不像我們現在做電子測試、軟件測試,機械實驗考慮各種各樣的環境,極寒、高溫、濕度等等各種各樣的機械實驗,因為機械實驗需要足夠長的時間。
研發和供應鏈整個管理。迭代了一個東西,別的東西沒跟上,這個也很麻煩,供應鍊或者是供應商不能給你量產,也無法迭代。」
我们需要知道的汽车行业的「迭代」新思维。
GEEKPARK.NET

留言
Minson Lee 我的看法是這樣啦,很多寫這些文章的人腦筋想的是為什麼F1車做得到的,VIOS做不到
每一次我看這些人拿不計成本做的高性能指標原型車在談汽車產業是覺得很奇怪的,其實不計成本的丟錢,車都馬會超好超安全,至少理論上會是,但如果一輛車的BOM cost你要控制在六千到一萬美金,那麼那些測試就是必須的,法規也是必須的,因為汽車是一個系統,不像PC你隨便插拔最多影響性能
一堆人在抱怨法規,和所謂"傳統"的測試方式妨礙進步,那他很潮的把沒測試完的beta版丟去用就是出事死人啊,TESLA的自駕軟體出事害死車主就是好例子,你怎麼可以把BETA版的東西拿去讓用戶自己下載來玩? 然後同一時間這些很愛寫科技文章的人我沒看到有一個人敢質疑的,因為特斯拉是"潮"的指標,瑪斯克做甚麼都是對的,但對HIL有接觸的人一看就知道問題在哪裡

管理
Vincent Chen 所見略同!
Vincent Chen 很不幸,我們是少數派。

管理
Vincent Chen 我看到無人公車在信義路上來回試跑,我就感到一陣毛骨悚然,都沒有人想到發生意外產生傷亡怎麼賠償誰要賠償呢,還有最重要的是人都死了給他家屬賠償是有屁用喔,更重要的的是那個安全設計製造無過失責任與主管機關的監管疏失責任到底是誰要負責呢?率先全世界使用無人公車當然很屌,但是若出了事是誰要負責呢,還有他能負責嗎?

----
有人認真看待與計算馬斯克所提出的銷售數據了。這樣連年虧損的公司,股價能衝新高,馬斯克打嘴砲的能力實在太強大了啦!
To hit its sales targets, Tesla has to sell 430,000 cars by the end of 2018 and 10,000 a week after that—but where are they all going to plug in?
Most owners of electric vehicles charge them overnight at home, but a few companies are looking ahead to an era of rapid adoption—and…
WSJ.COM|作者:CHRISTOPHER MIMS